信息化规划

河北师范大学信息化建设“十四五”专项规划(讨论稿)

发布时间:2022-01-11   浏览次数:0

遵照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》关于“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”战略任务要求,为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支撑引领作用,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服务学校整体发展,结合学校实际,制定本规划。

一、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

(一)发展基础

“十三五”期间,学校党委、行政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,采取有效措施、切实加以推进,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呈现了新的面貌,取得了新的进展。

1.信息化硬件基础设施进一步升级完善

校园网接入方式不断完善,运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,完善的校园网基础设施有力支撑教育教学活动、学术交流、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。

校园网实现教学区、宿舍区全覆盖,新建公共教学楼、综合教学楼、图书馆、博物馆WiFi 6高密度覆盖,校本部在省内高校率先实现5G信号全覆盖,有线、无线、4G/5G移动通信互为补充,满足各种应用场景需求。各类网络用户达4.5万人。校园有线网出口带宽IPv4 2G、IPv6 2G(教育网),无线网络出口带宽40G(联通),学生宿舍网络出口带宽40G(移动)。校园网规模、带宽居省内领先水平。

2.智慧校园整体框架初步建立

制定出台了《河北师范大学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》(校发〔2019〕19号),确定了学校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,各项建设任务有序展开。

制定出台了学校《管理信息标准》与《主数据集》,明确了各部门日常业务所涉及的数据与代码统一标准。

以中心数据库、数据交换平台、统一身份认证为核心的智慧校园基础平台开始运转,平台与人事、教务、科研、研究生、图书馆、一卡通等系统实现数据对接、统一身份对接。建设了智能填报平台、综合校情分析、一卡通大数据分析等系统,校务治理数据化稳步推进,相关数据已在教职工填表、绩效考核、学校运行情况展现、学生消费与餐厅经营状况分析等方面得到初步应用。

3.协同工作平台建立运行

建设了新版协同办公(OA)系统。作为学校内控工作与行政体系转变职能、提升服务的重要载体,OA系统实现了部门间的有效联动,提高了效率,工作程序更加规范、透明。截至“十三五”末期,OA系统中共建设各部门业务流程70余条。

全面部署钉钉平台,覆盖全体师生,作为学校官方协同工作平台,完成日常工作通知、值班汇报、协同编辑、数据汇总、视频会议、线上教学等工作,开发上线20余个师生常用审批服务流程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发挥重要支撑作用。

师生、各级各类管理服务人员的使用习惯已经基本养成,管理服务、协同工作效率得到大幅提升。

4.业务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升级完善

“十三五”期间,各部门积极开展部门业务信息系统建设。

建设了新版教学综合信息服务平台。建设了无纸化考试系统,大力推动题库建设。

升级了科研系统,科技、社科平台合并,为科研人员项目资金管理、成果统计提供便利。

建设了固定资产管理系统、房地产管理系统、节能监测平台、试剂耗材采购与管理平台,升级了大型仪器预约系统,提高国有资产管理、节能监测、大型仪器使用、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。

升级了财务系统。通过自助投递机与网上报账、报销审批系统的衔接,实现了“无接触式”报账。

建设了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,自主研发并不断完善学位管理信息、学位论文评审、研招工具箱等系统,支撑研究生培养过程化管理与监督。

建设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综合服务平台、非学历教育培训管理信息系统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实践考核系统三个平台,支撑继续教育管理能力与服务水平的提升。

建设了后勤服务集团数字服务大厅,已实现网上报修、失物招领、二手市场等功能,打造智慧后勤。

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系统实现智能化、信息化,大部分项目实现网上预约。

截至“十三五”末期,学校共有各类业务信息系统54个,基本覆盖了学校教学、科研、人事、财务、国资、安全保卫、研究生、成人教育、后勤服务等工作的主要方面。

5.智慧校园硬件平台初具规模

一卡通系统全面升级,开通了校园卡线上充值、数字校园卡功能,方便师生使用。开通教工餐人脸识别支付,有效堵塞了管理漏洞。

安防视频监控系统不断升级完善,现有监控点1592个,基本实现了校园全覆盖;学生宿舍、图书馆、部分实验楼陆续实现了门禁管理;学校主要出入口安装了人脸识别通道,为保障校园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节能监测平台不断完善,定时统计、公布各楼宇水电消耗情况,为学校各二级单位水电定额管理工作提供支撑。

(二)发展环境

1.面临的机遇

2019年2月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》。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是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,其中围绕建设智能化校园、探索新型教学方式、创新教育服务业态、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四大方面,明确指出提升校园智能化水平,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、管理与服务平台,实现数据伴随式收集、信息自动化分析、资源最优化配置;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,建设智能学习空间,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,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;鼓励学校、教师、学习者和社会共同参与优质教育资源建设,开发数字化特色课程,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,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激发教育服务业态创新活力;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,推进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。为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。

2020年10月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《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》,其中指出“改进师范院校评价,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,将培养合格教师作为主要考核指标”。 结合学校发展定位、师范专业二级认证专家反馈意见,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应遵循共性与个性相结合、突出个性发展的原则,在做好校园智能化水平提升、建设现代化大学治理体系、推进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的同时,着力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,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,丰富并创新课程形式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,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,逐步实现信息化教与学应用师生全覆盖,不断提升培养合格教师、未来教师的能力。

2.存在的挑战

“十三五"期间,学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,但距离学校党委要求、师生期盼仍有不小差距,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解决。

第一,智慧校园整体框架尚未完全建立,学校信息标准尚未在所有核心业务系统中得到使用。前期建设的一些系统,业务主体部门不同、实施进度不同、建设单位不同,面临平台兼容、系统接口、功能融合、数据汇聚等诸多问题,亟待解决。在统一的智慧校园框架下,各业务系统持续改进、健康发展的良好生态尚待建立。

第二,尚未找准IT新技术与学校业务结合的切入点和突破口,“大智移云”及人工智能、区块链、AR、5G等新技术如何有效的应用于教育教学、管理服务尚待探索。校内相关部门、学科缺乏协同,在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上尚未形成合力。

第三,信息化基础设施还存在比较明显的短板,如智慧教室的数量偏少、未建设学校自有教学资源平台等,对改进课堂教学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关键核心领域工作支撑力度不足。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领域,重点投入、持续投入、绩效评价的经费保障机制尚未建立。

第四,信息化对学校管理决策支持不够,虽在教职工绩效考核等个别领域开始了应用,但距离全面数据治校,针对各项主要工作建立信息化的监测、分析、评价、决策体系,距离治理体系、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。

第五,全员信息化素养有待提高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基本具备但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尚显不足,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与应用水平不高,数字教育资源开发能力不强。管理人员日常工作与信息化系统紧密结合、由管理思维向服务思维转变需要进一步加强。

第六,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还比较薄弱,系统安全漏洞时有发生,在“等保2.0”要求下,网络信息安全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。目前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设备老旧、缺乏主动防御技术手段,师生网络安全意识有待提高、弱密码频发,各业务系统数据安全操作规程尚待建立,系统维护人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。

二、建设思路

“十四五”期间,信息化工作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服务学校整体发展,以师生为中心,坚持问题导向,与《河北师范大学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》有序衔接,科学制定目标、持续发力,围绕校园智能化水平提升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、建立完善相关机制、推进学校治理方式变革四大方面开展工作,建设适应未来教师培养要求的新型智慧校园,助力提升综合教学实力、校务治理水平、师生服务体验,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。

三、总体目标与主要任务

(一)总体目标

“十四五”期间,学校将依照自身实际、选定目标、持续发力,建设适应未来教师培养要求的新型智慧校园,为师生提供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、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、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、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。

到“十四五”末期,力争实现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备,信息化教学环境、课程资源总量达到同类兄弟高校先进水平,充分发挥对教学改革、未来教师培养的支撑作用;信息系统的应用深度融入学校主要业务领域,数据互通共享,形成覆盖学校人、财、物、事、知识产出等各项管理要素的完备的数据集,数据治理对学校各项工作的促进作用凸显;智慧校园硬件平台校园信息化水平与社会、时代发展保持同步,师生学习生活更加便捷。

(二)主要任务

“十四五”期间,将重点围绕支撑教学改革、管理服务提质增效、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,开展五大体系的建设,推动信息化工作的成效显现与安全运行。

1.信息化标准与制度体系建设新建、修订信息化相关指导性、规范性文件,形成符合学校实际的标准与制度体系,规范信息化工作开展,使全校信息化项目有机融合成为一个整体。

2.基础硬件支撑体系建设。升级校园有线网络,按需增加无线WiFi覆盖点,建设有线、无线、4G/5G移动通信互为补充,公网、专网多种业务合一,稳定、高速的基础网络通信平台。建设学校公用云计算平台、云存储环境,集约化建设、统一集中管理、按需分配使用,为各类信息化应用部署提供支撑。

3.信息化教育教学支撑体系建设。建设满足教学要求的、足够数量的各类智慧教室,建设学校教学资源平台、在线学习空间,汇集课程建设成果,支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,为教育理念、教学方式变革提供技术支撑。

4.管理、服务应用体系建设。建设、完善各核心业务系统,实现部门重要业务工作全覆盖、重要业务数据伴随式收集、业务工作状态实时呈现。建设网上办事大厅,梳理、优化各部门管理服务事项,进行流程化改造,精简所需证明材料,实现“最多跑一次”,提高办事效率。建设数据中台,完善中心数据库、数据交换平台,实现部门基础业务数据、主题分析数据的共享交换,消除数据孤岛。依托数据,建设综合校情分析、监测评价与决策支撑系统,实现精准管理、科学决策,数据治校。

5.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按照“等保2.0”要求,建设、完善网络安全技术防范体系与管理运维体系,以等保定级备案、测评整改为抓手,不断提高数据安全、运行安全工作水平,保障信息化工作顺利开展。

四、主要举措与年度任务安排

(一)主要举措

1.信息化标准与制度体系建设

(1)制定出台《数据管理办法》,建立安全、高效的部门间数据共享机制;建立数据质量监控、督办机制,有效提高数据质量。

(2)每年度修订学校《管理信息标准》,及时更新维护校标代码,推动标准在各部门应用系统中的应用,为数据共享扫清障碍。

(3)每年度修订学校《主数据集》,按照学科、专业、个人绩效等各类考核标准及办学成本各项指标,动态更新所需支撑数据,一数一源,数据的维护责任分解落实到相应职能部门。

(4)宣贯、落实学校《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办法》,确保各单位业务信息系统与学校信息化基础平台实现对接,协同推进信息化应用,建立部门分工负责、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。

2.基础硬件支撑体系建设

(5)校园网络升级。建设下一代校园网,有线网络与WiFi、4G/5G移动通信互为补充,充分满足各类应用场景的需要。更新校园网内陈旧的核心网络设备、楼宇汇聚、用户接入设备,配套建设网络出口安全设备、认证设备,确保校园网络安全、稳定运行。运维好教学楼、图书馆高密度WiFi网络,根据教学科研需要,对其他公用场所进行补充建设。升级学生宿舍宽带网络,变有线为主为无线为主,合理规划,减低信号干扰,提升网络性能。协助运营商开展5G建设。

(6)数据中心支撑环境建设。落实学校《服务器管理办法》,建设统一的云计算、存储、安全环境,统一规划、按需配置、适度冗余、滚动发展,为学校信息化各类平台软件、业务系统提供计算、存储资源支撑,集约化建设,提高设备使用效率、效益,保障安全运行。

(7)智慧感知环境建设。完善校园安防监控网络建设,应用人脸识别、车辆识别技术,实现人员聚集、烟雾告警、人员、车辆校内轨迹分析。完善节能监控平台建设,实现水、电、热能消耗细粒度管控。不断引入成熟的人工智能、物联网技术产品,提升对校园运行的感知水平及数据收集能力。

3.信息化教育教学支撑体系建设

(8)面向本科教学,开展讲授型、讨论型、远程互动型、常态化录播等各种类型的智慧教室建设试点,逐步推开,按照实际教学需求、适度超前配套建设相应数量的智慧教室。面向师范生培养,探索学科知识与智慧教学手段结合,建设适合不同学科的智慧教学实训环境,提高与基础教育真实场景对接的能力,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。

(9)建设校本教学资源平台,促进校本教学资源建设,提升后疫情时代开展线上教学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、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形式的支撑保障能力,推动学校教学方式方法变革与模式创新。

(10)升级完善在线学习空间,统一平台实现线下教学、线上辅助与线上教学全过程管理,强化教学过程的辅助功能,支撑过程化考核的实施,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全程监控与常态化评价,有效减轻教师负担,帮助教师把更多精力集中于教学内容的组织。

(11)建设在线教学观摩指导平台,选择学科比较齐全、基础条件较好的实习点,逐步扩展,满足师范生远程见习、远程指导等实践教学需要。

4.管理、服务应用体系建设

(12)建设、完善学校信息化核心基础架构。建设中心数据库与数据共享交换平台,对接人事、教学、科研、学生、国资、财务、研究生、继续教育等核心业务系统,实现学校运行主数据的收集与部门间共享,为校情展现、考核评价提供数据支撑。升级统一身份认证系统,维护学校组织架构,集成各业务信息系统,同步人员身份信息,实现单点登录。建设统一消息平台,接受各业务系统工作通知,统一推送提醒。

(13)建设、完善信息门户。建设新版信息门户,集成教师、学生个人信息、网上办事大厅以及学校、院系通知公告,为师生提供使用学校信息化服务的统一入口。建设学校专属钉钉工作台,集成协同办公、消息推送、流程审批等功能,为师生用户使用信息门户提供多样化选择。

(14)建设网上服务大厅

建设网上服务大厅,对学校面向师生的各类管理、服务事项进行梳理优化,有条件的转为线上办理,提高效率,方便师生,做到让“数据多跑路、师生少跑腿”。

(15)建设融媒体中心,综合运用新媒体、新技术手段,探索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新方法,提高工作效果,做大做强新时代教育主流舆论。建设学校媒资信息库,整合校内资源,支撑建立“一次采集、多元生产、全媒发布”的工作机制。

(16)加强学校主网站、各二级单位网站内容建设,主动、及时地反映学校发展变化,展现学校良好风貌。加强学校英文版网站建设,助力学校国际化的宣传推广。

(17)完善协同办公(OA)系统,建设、优化部门工作流程,不断拓展应用,充分发挥其学校行政事务运转中枢作用,提高学校行政工作效率与规范化水平,记录学校管理重要事项,实现内控要求。

(18)建设综合人事管理系统,实现人事管理、劳资绩效、师资培训、职称评审、考核聘任、请销假、出国(境)审批等各项业务功能,提高学校人事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。收集、提供完备的教职工基础数据。

(19)建设学生工作管理服务平台,支撑全校学生工作开展,实现思政队伍管理、学生个人信息维护、品行记录、综合测评、评奖评优、资助、劳动教育、勤工助学、心理健康、宿舍管理、迎新离校、征兵入伍、创新创业、就业统计等项业务功能,实现学生在校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,收集学生培养过程信息,形成个性化学生成长电子档案。

(20)部门业务系统的应用深化与升级完善。学校已有的教务、科研、国资、财务、研究生、继续教育、国际交流合作等核心业务系统的应用不断深化,对标学校《主数据集》要求,通过明确岗位要求、系统功能升级等手段,提高业务信息系统对部门工作的支撑度,逐步实现学校运行主数据的伴随式收集、全自动交换,有效提高数据质量、减轻工作人员工作负担。

(21)建设、完善校园安防监控系统,实现高清视频监控校园全覆盖,重要部位多角度覆盖;统一门禁、道闸系统建设规范,汇集、统管门禁、道闸系统运行数据;主要出入口、交通路口、楼宇,应用人脸识别、号牌识别等技术,实现人员、车辆轨迹倒查,重点人群识别、告警等功能,助力实现平安校园。

(22)升级完善综合服务保障系统。建设数字校园卡子系统,与实体校园卡并行运行,完善线上充值、扫码支付、刷脸支付等功能,方便师生用卡。加强电子资源建设,建设学校机构知识库、特色校本资源库,加强资源的宣传推广,更好地服务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。完善后勤综合服务大厅建设,实现物资采购、修缮报修、服务监督等的规范化、流程化管理,提升后勤服务水平。

(23)建设、完善校友会、基金会管理系统。建设校友管理信息系统,完善校友信息,建立涵盖校本部、汇华学院、附属民族学院、附属中小学的校友信息库,利用信息化手段,加强校友与母校联系。建设基金会管理信息系统,利用网络加强社会联系,开拓教育基金会捐赠渠道,筹措校内公益项目、活动所需资金;实现项目、活动过程的信息化、规范化管理。

(24)建设综合校情分析系统,依托中心数据库,构建教学、科研、人事、学生、资产、财务、招生、就业等各类主题数据仓库,设置校情评价指标、设计分析模型、提供可视化数据展现,为学校领导科学决策、各部门改进工作提供数据支撑。

(25)建设监测评价系统,围绕学校各项建设任务分解指标,建立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监测评价系统,推动规划落实。建设个人教学科研工作量考核系统,不断优化完善单位、教职工个人量化考核工作机制,科学评价单位、教职工个人工作表现。

5.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

(26)建设网络安全防护体系,按照《网络安全法》、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.0相关制度要求,推进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工作落实,建立健全网络安全制度体系、技术防控体系,不断改进、提升安全水平,确保网络安全、数据安全万无一失。按照法律法规要求,对学校信息系统进行等保定级与网络安全测评,按照“三同步”原则,对校园网(基础通信网络)、数据中心(中心数据库、数据交换平台、统一身份认证平台)、网站群平台、OA系统、教学综合信息服务平台、科研管理系统、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、人事管理系统、学生工作管理服务平台、就业管理信息系统、国有资产管理系统、财务管理系统、一卡通系统、校园安防监控平台、图书馆管理系统等学校重要信息系统完成等保二级备案、安全建设、安全测评、安全整改等工作。

(27)定期开展全员网络安全培训,做到分层次、全覆盖、无死角,形成党委领导、党委宣传部统筹、分工负责、全员参与的网络信息安全工作机制。

(二)年度任务安排

——2021年末,完成智慧校园整体框架建设,中心数据库、统一身份认证、统一消息平台、新版信息门户、网上办事大厅正式上线运行;完成综合人事信息系统、学生工作管理服务平台系统建设;学校《主数据集》所列数据100%进入中心数据库;建设综合校情分析系统与监测评价系统,初步展现学校运行状态与主要工作进展情况;依据实际教学需要,建设若干间不同类型智慧教室。

——2022年末,完成校园有线网络、学生公寓宽带网络的升级改造;完成校园融媒体中心、媒资信息库建设,建立“一次采集、多元生产、全媒发布”的工作机制;完成校本教学资源平台、在线学习平台、在线教学观摩指导平台建设,实际开展教学活动,基本满足师范专业三级认证标准要求。

——2023年末,通过三年建设,实现超过90%的面向师生的审批、服务事项可通过网上办事大厅办理,全部内控要求的重要事项通过OA系统流转、审批;各部门主要业务工作实现通过业务信息系统办理,业务数据实现伴随式收集,业务系统间实现数据按需共享;每名学生在校期间各项数据形成完整学生成长数字档案。

——2024年末,按需对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、云存储系统、安全防护设施进行升级,满足业务应用不断增长的计算能力、数据存储需求;对信息门户、人事、学工等系统进行大版本升级,更新底层软件系统,改进用户界面与安全性。

——2025年末,通过逐年分批方式,完成校园网、数据中心、网站群平台等15个核心系统的等保二级测评、整改工作,不断提升网络安全管理、运行水平;信息化教学环境、课程资源总量达到同类兄弟高校先进水平,充分满足人才培养需要;信息系统的应用深度融入学校主要业务领域,数据互通共享,数据治理对学校各项工作的促进作用凸显;智慧校园硬件平台建设水平与社会、时代发展保持同步,师生学习生活更加便捷。

五、保障措施与经费预算

(一)保障措施

1.加强制度建设与执行,不断完善体制机制

不断完善信息化相关制度体系,强化《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办法》的执行,探索建立学校信息化建设项目评估、考核、奖惩机制,规范信息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。完善IT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,进一步有效发挥学校信息化工作委员会、网络安全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在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过程中的协调、组织和监管职责。完善网络信息安全相关制度,修订校园网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,进一步健全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组织。

2.明确分工,密切协作,形成合力

信息化建设项目所涉部门应站位全局,明确分工,各司其职,密切配合。信息化中心做好学校智慧校园总体框架的规划、基础平台的建设运行,为各部门提供宏观技术指导,协调、指导、督促各项建设任务的落实。各职能部门按照学校统一规划、标准,积极谋划、推进分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任务落实。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、职业技术学院、教育学院、教师教育学院、新闻传播学院等相关学院,充分发挥学科、专业特长,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、技术支撑。相关各方共同努力,形成合力,推动学校信息化工作快速向前发展。

3.以人为本,保障规划落实

加强各类人员的培训力度,提出明确的工作要求。面向师生开展计算机应用、网络教学技能、网络安全常识培训,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。提高管理服务人员服务意识,发挥主观能动性,将岗位工作与信息化系统功能密切结合,实现工作结果数据的伴随式收集。加强信息化专职队伍建设力度,主要职能部门设置信息化专岗,补充引进专业信息技术人才,负责本部门业务系统的运行维护、部门业务数据的分析应用,同信息化中心密切配合融入学校统一平台。采取有效措施,调动师生参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,发挥学生社团作用,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。

4.拓宽经费渠道,加大经费保障力度

积极探索校企合作、服务外包等模式,拓宽经费渠道,努力破解信息化建设投入大、运维成本高的难题,保障信息化建设有稳定的经费投入。严格项目论证程序,重点确保智慧教学支撑环境、监测评价与决策支撑、服务便利化设施、校园安全、网络安全相关设施的建设,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用。

(二)经费预算

校园网升级改造、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、云存储环境升级、网络安全硬件防护体系建设约需1000万元;

智慧教室、教学资源平台、在线教学平台、在线教学观摩指导平台建设约需2000万元;

融媒体中心、媒资信息库建设约需300万;

监测评价系统建设、各业务系统升级、接口开发约需500万;

核心系统完成等保测评约需120万;

上述项目合计,共约需经费预算总额3920万元。


信息化建设是学校的基础性工作,是现代大学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未来五年是我校着力推进“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”发展目标建设的关键时期,也是信息化建设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。学校信息化建设将坚持服务导向,促进全面深入应用,努力发挥基础性、支撑性、战略性和先导性作用,形成与学校发展目标和改革建设相适应的信息化体系,更加有力的保障和推动学校事业整体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实现。